《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李佳为 报道:9月27日上午8:00,由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十九期《民航智见》特别节目开播。本期特别节目围绕第二十一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主题,现场专家和嘉宾分享了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平台协同创新、数字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案例和经验。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李劲松围绕民航数字化转型的痛点与机遇发表了看法。李劲松认为,目前民航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行业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基于此,中国航信积极加大、加快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民航业商务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提升,积极融入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的商业模式当中。同时,中国航信也将持续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自动驾驶等方面在民航业的场景落地和应用创新。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总信息师王洪建就厦航参与智慧民航建设的思路与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享。厦航一直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公司已经将智慧化转型当作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去推进;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引入新方法论支持数字化转型工作。目前厦航在运行安全、营销服务、技术管理等数字产业已经做到自主可控。王洪建认为,数字化转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厦航要把自身的数字化发展加入国家数字化发展和民航发展的大局中,为民航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机场与轨道军团COO王国钰结合实际情景案例阐述了对民航业智能化技术与行业业务场景相融合方面的理解。他认为,民航业发展有三个特点——更有力的保障、更高效的运行、更快捷的出行。华为的首要责任就是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不断地提升行业的安全、效率和旅客体验。截至目前,华为已经服务了国内外上百家机场、航企、空管单位,通过提供更全面的感知连接,更高效的计算平台,更强大的算力能力,构建民航数字底座,为民航运营、旅客出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TO杨海明就公司参与智慧民航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民航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享。谈到运营商,一般会被理解成一个仅仅起到连通作用的“管道”,但事实上运营商提供十分重要的连接价值。在机场综合网络交通中,存在众多点状或块状的流通信息,如人的信息、货的信息、管理信息等,联通致力于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把独立的信息碎片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去高效地服务客户。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部长杨洪宇梳理了白云机场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以及面临的挑战。他谈到,自2020年起,集团便开始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只是开发一项IT技术,要做到流程数字化、规则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文化数字化。只有打破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完全的流通、共享。
腾讯科技有限公司智慧交通副总裁李学朝就数字底座、数字化运营、实现数字化经济服务三个方面,分享了腾讯在当前民航数字化浪潮中做的尝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全面融入,旅客对改善机场出行体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腾讯与昆明机场、浦东机场、深圳机场先后开展合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算法、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开发了机场导航微信小程序等智慧应用系统,助力机场数字化转型。
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空管公司副总经理朱志强立足安全和效率两大主题,分享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民航建设的看法。近年来,民航二所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人云智联,研发了许多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为智慧民航建设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民航二所也在积极建设示范区,依托高端品类优势,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未来的数字机场、AI管制以及协同决策系统当中,助力智慧民航建设。
天融信科技集团交通行业技术总监刘宏针对智慧民航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享了在网络安全方面,民航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在数字化建设转型的布局中,遇到威胁和挑战是肯定的。一方面,民航高价值的数据资源是不法分子重点攻击和破坏的对象;另一方面,各单位在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时,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也会引入新风险点。基于此,刘宏认为,一是要满足合规化建设,要守住底线不放松。二是要做体系化的数据安全建设。三是做好安全运营。总之,机遇和挑战始终是并存的,要迎难而上,大胆尝试。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行业部总经理蒋波以今年火爆的大模型为切入点,分享了其在民航业应用的看法。蒋波认为,在航空调度领域,大模型的应用可以分析航班的历史数据,通过数据进行辅助决策。在客户提升层面,通过大模型分析客户历史的行为习惯,可以更好地提升客户体验。作为浪潮信息来说,对于整体算力的调度、资源的部署、灵活的算力应用,公司都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未来将全力支持航空领域大模型整体的发展。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卫星通信分公司航空卫星通信专家陈硕分享了中国电信在推动民航数字化转型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中国电信一直关注民航业发展,发挥自身具备卫星中心和基础5G的网络优势特点,形成了覆盖全空域的航空通信信息网络。陈硕认为,民航飞机的运营是有一套完善的体系,但涉及通航和未来无人机,制约发展的关键还是通信。中国电信将不断开发跟通航、机场有关的数字化平台,致力于帮助政府、航企完善通航和低空体系。
上海机场集团公司科创管理部副总经理张卓剑围绕数字化转型在上海机场的进展进行了分享。集团在2021年就已经发布了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的规划,该规划也明确了集团未来是以建设全球智慧机场标杆为目标。如今,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建设,数字孪生机场已基本建成,能够反映整个机场生产、运行态势。同时,在人工智能中台方面,集团逐步搭建了云边协同的算力平台,为安全、运行、服务逐步赋能。交通、能源、物流等方面,集团也做了相应的探索和尝试。未来,希望“数字化+智慧化”能够为上海机场实现成为全球智慧机场标杆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一家从事民航机场建设工作的专业工程施工领域实力企业,北京京航安机场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江就适应民航机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享。朱江认为,工程建造领域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一是要注重对BIM技术的应用和使用。二是注重施工安全。利用数字化技术,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让整个施工过程可控。三是通过实时数字化监控手段,对现场的工程、机械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四是注重国家“双碳”政策,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绿色施工。如此,才能适应信息化转型发展的趋势,进而保证施工质量以及进度目标的实现。
12位专家及嘉宾的精彩分享,让现场及屏幕前的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我国航企、机场以及民航相关企业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最新实践和成果,同时也为民航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思路。本次在线会议历时1个小时,在中国民航报视频号进行直播。(编辑:张薇,校对:孙文瑾,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