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飞机产业,一路筚路蓝缕,斗智斗勇”。在共和国历史上,包括“两单一星”在内,从没有哪一项重大工程,像商用大飞机这样的三波九曲、蜿蜒坎坷,而又波澜壮阔。
早在1956年,中国人民就在讨论“是先研发导弹,还是先研发飞机?”学飞机制造出身的钱学森先生拍板建议“先搞导弹”。很多人不解——造飞机真的有这么难吗?没错,比造导弹还难。导弹是一次性的,但反复使用的大飞机对零部件要求极高,要考虑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还要对接国际市场,要能卖得出去。因此,大飞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当历史的巨轮驶进新时代,以C919为代表的中国商用大飞机历经波折,终于成功突围,为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赢得了时代样本。2025年春运,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共有16架C919奔忙在祖国的蓝天之上,为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增添了一抹亮色。与此同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航空作家詹东新的新书《国家名片C919》在京首发,以引人入胜的语言和科学严谨的叙事,从国之重器看国之底气,向广大读者传递了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接续历史脚步,新机飞扬五洲四海
众所周知,中国商用飞机的发展曾迈出过沉重、沉闷、沉痛的步伐。1909年,冯如造出了第一架属于中国人的飞机——“冯如一号”。1919年8月,海归“四大金刚”巴玉藻、王助等人在福建马尾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款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我国首条航线——京津航线,只比世界第一条航线(美国洛杉矶至旧金山)晚六年。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先后开办中意合作的南昌飞机制造厂、中美合资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可惜生不逢时,均被侵华日军的炸弹击成碎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建立了军民结合的航空工业,先后孕育初教5、初教6、运-5、运-7等自制飞机。其中,由运-7改型的新舟系列飞机,曾执飞国内数十条航线,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天空的一道靓丽风景。1970年,我国在上海启动“708工程”,正式研制150座以上的大型喷气客机。举国之力托起的运-10不负众望,于1980年9月首飞成功,飞遍全国各大城市,甚至“七上拉萨”。可惜受到当时“造不如买”的思维左右,加之其他原因,本应代表中国航空工业再攀高峰的运-10被迫搁置,错过了与麦道、波音、空客逐鹿天下的历史机遇。
在猛吃了国外合作方几记响亮的耳光后,中国航空工业不得不放弃“植入”思维,从幻想的泥潭中爬起,排除万难,自主创新,奋发图强。半个世纪过去了,在太平洋澎湃而迷人的潮涨潮落中,中国大飞机终于东山再起。C919的成功“破窗”,一举打破少数航空寡头的垄断局面,也悄然改变世界航空工业的历史走向。
“C919一旦扬帆,终将接续历史脚步,飞扬五洲四海。”运-10在历史的漩涡中沉入深渊,C919则在时代的洪流中穿过惊涛骇浪,值得铭记的日子一个接一个地到来。2023年5月28日,东方航空用C919机型首飞北京,次日开通上海虹桥往返成都天府的定期航线。开航之时,人气爆棚,一票难觅。2024年2月17日,C919首次飞出国门,参加第九届新加坡航展,并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南洋五国进行飞行巡演。
高屋建瓴观全貌,讲好当代航空故事
“倾情书写国产大型客机项目工程,讲好当代航空故事,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的荣幸。”
为什么专门为一款飞机写下如此厚的一本书?詹东新认为,并非有特点、有影响力的事物都能被称作国家名片,而国产大飞机C919堪当大任。C919的诞生,一雪前耻,使“8亿件衬衫换一架大飞机”的悲壮过去成为历史。“如果说C909新支线机是探路者,那么C919就是抢滩者。”它是中国商用飞机谱系的战略基石,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演进的标志性成就,是引领中国航空工业新纪元的里程碑之作,体现了我国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国家名片C919》共二十章节,只在第一章简要回顾了中国大飞机的前世今生。其他章节则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梳理了C919从立项设计、零件制造、总装合成,再到试验试飞、适航取证、交付运营等阶段的细节始末,生动记载了这一过程中可歌可泣又鲜为人知的人和事,从宏观叙事的高度书写下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诗。

书的封皮上,赫然印着三行振聋发聩的字样——“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C919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围绕这层层递进的三行注脚,《国家名片C919》打开了大飞机领域的一个广角,既包含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又囊括西飞、成飞、沈飞、洪都航空、航天海鹰、西子航空等供应商,甚至还有法国赛峰、德国利勃海尔、美国霍尼韦尔等国际供应商的加盟。詹东新认为,是“命运共同体”一起托举了C919的成功飞翔。集全国之力,聚全球之智,大飞机好似一只无形的巨手,牵动着全国东西南北24个省市、73所高校、1000余家企业、30万人的大联合与大协作。
一个庞大的、现代化的航空产业集群正在东海之滨快速成长,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指向“三高”(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航空工业按下快进键,已初步完成产业升级,像一股轻盈的旋风演变成强风、飓风,直至吹向更广阔的市场。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中国的大飞机的远方注定是浩瀚宇宙、星辰大海。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商用飞机产业和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詹东新如是回答:“正如卡尔霍恩先生所说,‘三足鼎立’的图形结构比两足直立更加稳定。中国的C919以及将来的C929,对于众多供应商来说是机会,因为他们多了一家诚信至上的大客户;对于波音、空客来说也是机会,因为这可以促进两家开发商技术的加速迭代;对于各大航空公司和广大的消费者而言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利好,因为有了更多漂亮且舒适的飞机可供挑选,就像选择‘中国造’的高铁和新能源汽车一样。”
深入一线下功夫,写作串联点线面
与同样讲述中国航空工业百年风雨的纪实文学作品《中国之翼》相比,《国家名片C919》更奔涌、更聚向、颗粒度更细。
“下功夫”“够专业”“正面强攻”……詹东新仅用几个关键词便概述了这本书的写作特点。浅浅几字不提苦,背后似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心酸。他坦言,《国家名片C919》的写作过程虽然得到了民航局、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单位的鼎力支持,但是大飞机专业性强、门槛高,解码揭秘错综复杂,难有捷径可寻。他前后跟踪十余年,阅读文章无数。那些自媒体的报道、分析和评论,有的管中窥豹,有的道听途说,有的凭空臆测。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詹东新深入设计现场、工厂车间、试飞机场,和科学家、工程师、试飞员、装配技工等亲密互动,谛听他们的心声,撷取奋斗者的闪光火花。全书呈放射形结构,点、线、面的人物和事件,在设计制造、总装试验、适航取证等多个方向齐头并进,既串联一体,又独立成章。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参与大飞机研制工作的人物谱系里,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无疑是领军人物,他们在C919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组织者和领军人的作用。他们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一批大学生,是“三步走”战略走入死胡同后坚守下来的仅存硕果,是民航界的“火种”。而无论是在上飞院还是制造工厂,除去承上启下的“70后”,“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几乎一统天下,构成了我国航空工业未来的强盛基础。
“为国效力,人生不留遗憾;大飞机不成,人生没有归途。”从“60后”的吴光辉、韩克岑、周良道、顾新、揭裕文,至“70后”的张迎春、赵鹏、赵志强、蔡俊、李强,再到“80后”的汤家力、马菲、周峰、郑晓辉、赵安安等等,《国家名片C919)重点刻画了一批不同出身、不同年龄的技术人员为大飞机摇旗呐喊的人物群像,讴歌了大飞机人“永不放弃、四个长期、航空强国”的奋斗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方方面面的大飞机人,采取中国路径、中国方式、中国智慧,构建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过于专业的岗位和名词,读起来难免枯燥乏味。詹东新在写作中,不但系统描述了大飞机遇到的疑难种种,还将千里江山的辽阔壮丽和小家灯火的阑珊微光相融合,力求切中肯綮、轻重有度、鲜活有趣,摒弃行业悬浮感,将航空制造错综复杂的工作图景和烦冗的工作流程,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全书植入绵密的航空知识,详细解答了大飞机研制过程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将科学和文学的颗粒度一一对齐,在思想性与可读性间觅得平衡。

(本文图片均由詹东新提供)
“《国家名片C919》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学佳作,是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典范之作,为当代文学书写时代华章提供了优秀范例。该书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坚实步伐,为当代报告文学书写国家重大题材树立了标杆,将激励文化创作者扎根时代土壤,以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胡夕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