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中国机场
雪域风云会商 青海德令哈机场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来源:中国民航网2025-11-06 10:29:00
 

航空气象服务是守护“云端天路”的第一道防线,尤其对于高高原机场,精准的气象预报与高效的服务保障直接关系到航班运行安全、旅客出行体验乃至区域航空网络的稳定。

作为我国的高高原机场(海拔2438米及以上),青海机场公司德令哈机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条件堪称“空中禁区”的典型代表——局地天气突发骤变如同“家常便饭”,夏季强雷暴、低空风切变等极端天气常伴随冰雹突袭,冬季强降雪、大风沙尘天气可在数小时内导致跑道关闭,叠加高原空气稀薄对飞机升力、发动机推力的显著影响,气象因素已成为制约机场安全运行与航班准点率的核心瓶颈。

更严峻的是,机场曾长期面临探测设施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年轻化、技术支撑薄弱等多重挑战,如何突破气象服务瓶颈成为保障航空安全的必然选择。为此,德令哈机场“人、机、环、管”四维协同,通过机制革新与技术升级构建全链条气象保障体系,深入探索高高原机场气象服务。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判”

以往气象服务中存在的会商流程松散、复盘总结缺失、预警信息滞后等问题,曾导致机场在复杂天气面前屡屡陷入被动。德令哈机场以机制重构为突破口,搭建起“会商-预警-复盘”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服务模式根本性转变。

针对高高原天气类型多样、致灾性强的特点,机场创新建立“雪域风云会”特色会商模式,打破传统气象服务的部门壁垒。此举并非简单的信息通报,而是针对雷暴、强降雪、沙尘等不同灾害天气制定差异化会商流程——雷暴天气时强化与空管、航空公司的实时联动,重点研判风切变发生概率与移动路径;降雪天气则联合场务、除冰雪等部门,提前测算积雪厚度与结冰风险。通过明确各部门在会商中的职责清单与响应时限,极端天气下的协同处置效率大幅提升——从“各自为战”转变到“攥指成拳”。

为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场建立常态化复盘机制,每次复杂天气过程后,气象团队都会联合运行指挥、飞行区管理等部门,对照航班运行数据、设备监测记录,对预报精度、预警时效、处置流程进行全维度回溯。通过复盘优化,机场针对冬季强降雪的预警提前量从原来的2小时延长至4小时,为除冰雪作业预留了充足时间,有效减少了跑道关闭频次。这种“实践-总结-提升”的闭环管理,让气象服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不断升级。

智慧赋能技术升级

气象服务的精准度,根本上依赖于探测设备的“感知力”与数据资源的“整合力”。针对此前气象探测设备单一、数据支撑薄弱的问题,德令哈机场采取“设备优化+资源整合”双路径策略,用技术升级破解高高原气象观测难题。

目前机场完成了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全面迭代,不仅对跑道视程探测仪、云高仪等核心设备进行定期校准与维护,更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气象数据的分钟级采集与自动纠错——此前因高原低温导致的风传感器结冰问题,通过加装智能加热装置与数据补偿算法彻底解决,使风速风向数据准确率提升至98%。同时,机场引入便携式气象站布设于跑道周边关键区域,构建起立体观测网络,有效捕捉局地小气候的细微变化,为短时临近预报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同时机场与海西州气象局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构建“机场+地方气象”数据共享体系,引入地方气象部门的雷达监测数据、卫星云图资料与数值预报产品,填补了机场在区域天气系统研判上的信息盲区。借鉴新疆空管局气象中心“数据融合赋能预报”的经验,机场联合技术厂家挖掘气象系统软件潜力,开发出适用于高高原的天气可视化模块,将复杂的气象报文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图表与预警红绿灯提示,让管制员、航班签派员能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决策效率显著提升。

人才培育打造专业保障团队

技术人员深知,设备再先进,也需人来驾驭。气象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服务保障的最终效果。针对气象人员年轻化、技术薄弱、人才短缺的问题,德令哈机场构建“培训+实践+激励”三维培养体系,着力打造一支懂技术、善实战的专业化团队。结合高高原天气特点编制专项案例库,收录了近五年雷暴、风切变、强降雪等典型天气过程的处置经验。通过“老带新”手把手教学、模拟极端天气开展预报演练等方式,让年轻员工快速积累实战经验。为强化技能提升,机场执行严格的周考核、月模拟制度与晚自习学习机制,确保全员持照率保持100%,核心岗位人员均能独立处置复杂天气。

并且实行“动态机动岗+核心固定岗”排班模式,根据天气预警等级灵活调整人员配置——预警升级时,机动岗人员立即补位,形成“多人盯守、交叉校验”的工作格局,有效降低了错忘漏事件发生率。同时,机场鼓励员工开展技术攻关,在便携气象站供电优化、高原气压对比分析等课题上取得突破,多篇研究论文获民航西北管理局认可,实现了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

品牌引领的高高原机场“德令哈方案”

以机制、技术、人才的协同提升为基础,德令哈机场着力打造高原气象服务品牌,将“雪域风云会”从会商模式升级为涵盖精准预报、高效响应、优质服务的一体化保障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原支线机场气象保障经验。

该体系通过标准化流程与专业化技术实现全链条服务,结合四级预警机制与复盘优化,使气象预报准确率提升15%,极端天气警报效能增强30%,为航班调整、应急处置预留了更长缓冲时间。数据显示,实施以来机场因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返航备降率下降8%,航班正常率显著提升。

凭借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气象服务模式,德令哈机场的“雪域风云会”品牌荣获青海省创新方法大赛优胜奖,其构建的“人机环管”四维提升路径,已通过行业交流推广至青海、西藏等地的多家高高原机场,为同类机场破解气象保障难题提供了宝贵借鉴。

实践证明,德令哈机场持续聚焦高高原天气特性的孜孜以求,造就“人机环管”各维度深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气象会商与预警动态调整机制,迭代升级复杂天气保障方案;持续推进气象观测设备智能化升级,深化与地方气象部门的科研合作;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强化技术攻关能力,守护雪域高原“空中金桥”的安全与畅通。(《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通讯员郭安、牟绪红)(编辑:陈虹莹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

责任编辑:chenhongying 000
推荐新闻:
雪域风云会商 青海德令哈机场提升气象服...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织密应急管理安全网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持续强化作风建设的底...
宁夏固原机场升级夜间鸟防装备 净空再添...
“塞上行”:宁夏机场服务的创新锚点
江西航空飞行员获评全国民航青年讲师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创新推行“气韵五色”...
首都机场分局“和枫驿站”举办警民拔河比赛
呼和浩特机场开展消防技能比武竞赛
三亚民航2025年职工篮球比赛拉开战幕
乌拉特中旗机场开展安检设备“全面体检...
西北空管局空管中心圆满完成新建南二跑...
赤峰机场顺利完成秋季设备换季维护工作
呼伦贝尔机场联合机场商贸开展中秋主题活动
东航江西分公司举办贵宾厅双节主题活动
首都航空:做优首乘服务 助旅客圆梦蓝天
深圳航空郑州基地:万米高空“镜”显真情
江西航空开展主题机上活动
中国航油山西分公司团委组织参观抗战主...
中国民航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在...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