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航空运输
陕西无人机产业升级:从应用创新到全链发展
来源:中国民航网2025-04-02 13:35:00

当下科技赋能的时代浪潮中,陕西的无人机产业可谓蓄势已久的雄鹰,凭借创新之力振翅高飞,在全产业链建设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应用创新:从山区物流到智慧交通

3月17日,陕西邮政在商洛市率先开启常态化无人机邮路试运行,标志着山区物流配送迈入新阶段。这条长达109公里的“空中走廊”覆盖商州区8个行政村,每天搭载智能导航系统的多旋翼物流无人机(载重120公斤,续航2小时)高效运转,精准投递200余份党报党刊和80余件邮件。原本耗时7小时的山路投递,如今缩短至3小时以内,效率提升133%。商洛邮政部门表示,无人机能精准降落在村级服务站指定位置,彻底解决了山区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周后的3月24日,西安公安交警的“鹰击战队”无人机编队在早晚高峰正式亮相,成为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的“空中哨兵”。这支战队集成自动巡航、智能调度、三维建模等功能,构建“巡导”四位一体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在高新、经开等重点区域,配备4K超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展现出惊人效率:抵达南二环事故现场仅需3分钟,比铁骑快133%;处置桃园桥拥堵仅4分钟,比警车快175%。其搭载的AI事故勘查系统还能自动生成符合公安部标准的现场图纸,推动交通管理向全流程智能化迈进。  

全链发展:区域协同,打造产业高地

延安安塞华佰科技的生产部门,高亚音速无人机专用涡喷发动机(推力达500公斤力)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发动机2000台、特种无人机2000台的产能,关键部件国产化实现突破。

这是陕西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已汇聚300余家研发制造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布局:

西安(研发制造核心区):聚集西北工业大学、羚控电子等高端研发机构,占全省无人机产业60%的产值。西安不仅拥有众多顶尖科研力量,还在无人机的关键技术研发和高端产品制造方面成果显著,如某款新型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定位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榆林(低空经济改革试验区):依托空域优势,率先试点物流无人机商业化运营。榆林通过优化空域管理,成功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物流无人机运营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延安(涡喷发动机研发基地):突破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技术瓶颈。延安的某企业研发的涡喷发动机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广泛应用于多款特种无人机。

宝鸡(旋翼机及配套产业聚集区):形成完整的工业级无人机供应链。宝鸡的某知名企业在工业级无人机生产方面成绩斐然,其生产的无人机在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宝鸡打造完整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中(中型运输机研制中心):承担HH - 100无人运输机等重大装备制造任务。汉中在无人运输机的研制上成果突出,HH - 100无人运输机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2024年底,西飞民机研制的HH - 100无人运输机在榆林投入支线物流运营,其最大载重1.5吨、航程1000公里的性能填补了国内中型货运无人机空白。与此同时,羚控电子已推出20余款成熟产品,无人装备公司创新研发的军民两用重型无人机(载重3吨)进入试飞阶段。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低空经济全面发展:  

榆林的靖边建成西北首个无人机检测认证平台。该平台为无人机产品的质量检测和认证提供了专业、权威的服务,有力推动了无人机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天和防务研发的低空安防系统应用于机场、边境监测。其低空安防系统有效提升了机场和边境地区的安全防范能力,保障了区域的安全稳定。

西咸新区打造全省首个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签约11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达27亿元。众多优质项目的落地,为西咸新区的无人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秦岭山区的“快递员”到城市上空的“交通管家”,陕西无人机产业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全链生态的跨越。根据《陕西省无人机产业发展规划(2025 - 2030)》,到2025年,全省无人机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形成“研发-制造-应用-服务”全链条体系。

陕西拥有航空工业基础雄厚、高校资源密集、空域条件优越三大优势,具备建成国家级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的优越条件。随着低空经济加速崛起,这片航空沃土正孕育更多产业奇迹,为中国无人机高质量发展书写陕西方案。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编辑:张彤 校对:李季威 审核:程凌)

责任编辑:zhangtong 000
推荐新闻:
中南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派员参加广东省...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高效完成空管光...
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与中南空管局...
中南空管局全力做好地空通信设备民航准...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与飞行服务中心...
“海口航空邮件快件监管中心项目—海口...
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塔台管制室多措并举...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多措并举筑牢雷...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多维度备战空管系统...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通信枢纽室“星...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多维度开展春季安全教育
江西航空青年:见义勇为显担当 寒夜善举...
传承雷锋精神,闪耀国门安检——首都机...
哈尔滨机场将恢复叶卡捷琳堡航线
天津滨海机场:强化鸟击防范治理举措 提...
江西航空举行2025年航线维修责任放行人...
西北民航持续做好首乘服务 守护党员初心...
中国民航报社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年度工...
中国民航报社出版社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2...
延吉机场:“语”暖旅途 “译”行高效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