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加速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背景下,深圳机场利用自身应用场景多、数字底座坚实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在人工智能(AI)赋能机位分配、“刷脸”登机、智能货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期,深圳机场紧跟科技发展趋势,迅速完成AI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加快推进各类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在旅客服务、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有效提升旅客出行体验,提高了机场运行效率,为世界一流机场建设蓄势赋能,为智慧民航建设和深圳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AI+运行”转型更“丝滑”
作为深圳国资国企和国内机场智慧发展的先锋,深圳机场一直高度重视新技术学习,并在智慧民航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发展,未来产业正逐步从科幻走向现实。2025年1月,中国人工智能研发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推理模型DeepSeek-R1,以低成本实现高效训练,代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
凭借在应用层面的突飞猛进,Deep?Seek-R1模型一经发布便引发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为抢抓技术变革窗口期,深圳机场集团2025年首次理论学习中心组聚焦人工智能开展专题学习,深化集团上下对人工智能前沿发展趋势的认识。
在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让AI技术为机场发展赋能,成为深圳机场探索智慧机场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期,我们完成了基于国产华为昇腾算力集群的千亿参数大模型‘DeepSeekR1-671B满血版’全栈本地化部署,在安全领域率先实现落地应用。”深圳机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部署聚焦算力层面的自主可控,采用华为昇腾AI高性能算力集群,并以算力为支撑建立机场专属知识库,将航班和物流数据、设备物联日志等18类异构数据源深度融合。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针对民航运行生产的特点和需求,深圳机场创新开发了“安全适配器”,在基础模型中精准“注入”民航法规、应急处置预案等专业知识,以科技手段助力相关岗位工作人员提升安全类任务的处理能力。
“目前,深圳机场已经基于大模型上线了AI安全助手”。深圳机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AI安全助手具有两大特点。一方面,通过将安全制度、法规案例等数据融入机场安全管理知识库,AI安全助手绘制了完善的知识图谱;另一方面,依托语义搜索和AI推荐功能,AI安全助手能够为机场一线岗位精准推送安全知识,提供实时的专家级指导,有效打通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在实际使用中,AI安全助手可实现一分钟提供专家级建议,一分钟完成安全方案编制,显著提高了安全类任务的处理能力和效率。”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AI+出行”乘机更省心
2024年,民航业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国民用运输机场主要生产指标创历史新高。深圳机场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创新高,首次突破6000万人次,显示出旺盛的航空出行需求。
作为立足于创新之城的机场,为了让旅客能够享受更加多样化、便捷化的出行体验,近年来,深圳机场持续深入分析旅客需求和服务痛点,不断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为旅客提供全天候、智慧化的周到服务。
近期往来深圳机场的旅客不难发现,在这座现代化、国际化的空港内,在开车抵达、值机、托运行李、登机等不同服务场景下,智能机器人的出现频次正在逐步增加。
今年春运期间,华为泊车代驾全球首个机场商用试点落户深圳机场。试点基于车辆高阶智能驾驶能力和机场道路、停车场等场所的智能化配套,实现特定类型车辆在机场停车场的自动泊位和自动驶出,可以帮助旅客节省长距离步行和寻找车位的时间,提供了更加便捷、智慧的出行体验。
除了提升场外交通服务体验,在航站楼内,深圳机场加快推动旅客代步机器人、行李运输机器人的测试进程,主动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智慧化服务。在它们的助力下,旅客及其行李能够安全、快捷地抵达指定地点,省时又省力。在深圳机场候机时,旅客想喝杯咖啡、点份外卖,提供服务的可能是穿梭在航站楼内的咖啡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它们让旅途中的用餐体验更有“科技范儿”。
此外,深圳机场还开展了“数字虚拟人”客服应用试点。“数字虚拟人”基于大模型为旅客提供全天候、多渠道、多语种、智能化的信息问询服务,让旅客获得更便捷、更友好的个性化体验,同时进一步减轻了人工客服压力。
随着智能机器人在深圳机场的应用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演进,未来机场将实现更高效的运营,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体验。
“AI+物流”保障更高效
近年来,深圳机场加快打造“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空运货物的业务量迅猛增长,处理效率显著提高。这背后离不开智能技术和智能装备的赋能。
在航空物流的作业场景中,深圳机场引入了智能查验机器人(AMR)、无人驾驶牵引车、AGV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助力货物查验、搬运、分拣等环节逐步实现全过程无人操作、全天候运行,有效减轻现场操作压力,提高货物处理效率。
其中,货站AGV智能驳运机器人能够实现库区作业无人化、自动化,不仅提高了货物保障效率,还将作业效率提高了约30%,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操作人员不足、操作安全风险大和客户提货时间长等问题。
此外,无人驾驶牵引车则通过AI自动识别路线进行货物运输,每年节约人力成本约30万元。而货库区AMR智能查验机器人项目启用后,经初步测算,货物从落料区码垛到待查区、从待查区到查验区查验执行前减少了人工排序、重新码垛、人工寻板和货物核对等环节,且人工搬运由机器人代替,整体操作效率提高5倍以上,查验效率提高约20%。
在空运跨境电商货物业务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深圳机场快件中心联合菜鸟率先应用了多个智慧监管AI模型,不仅显著增强了对跨境包裹的实时管控能力,还大幅提高了监管效能,加快了通关速度。
“机械臂+单件分离器+六面扫描仪”的“三合一”跨境包裹自动上线设备实现了跨境包裹从卸货、投放、排序到扫描的全自动作业,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在深圳机场快件中心,AI智慧监管作业区实现了从货物分拣到查验的无人化操作,优化了作业流程,提高了货物通关效率,每日货物处理量可达6万件。
在监管模式创新与智慧化应用的双向发力下,深圳机场深畅国际货站运作效率和设施利用率均显著提高。货站进出口货物库内停留时间分别缩短了82%、33%,进出港单位面积处理能力分别提高了78%、53%。
深圳机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深圳机场将以“安全可控、效能跃迁、服务智能”为核心目标,依托深圳机场联合创新实验室,持续探索AI技术在航班运行、物流运输、旅客服务、经营管理等场景下的创新应用,提升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能力,推动AI有机融入机场全生命周期的运行网络,把AI转化为“看得见”的新质生产力,建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为旅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
据了解,深圳市国资委接下来也将大力支持深圳机场等国资国企围绕城市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在智能制造、城市交通、水电气、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试点应用,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深圳加速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贡献国资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刘韶滨、曾小维)
光点
用“高大上”的科技满足每一个“细小微”的需求
2025年初由DeepSeek掀起的变革巨浪,余波至今未平。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地,成为赋能企业、帮助员工、服务客户的得力助手。
在民航领域,这股科技风潮同样强劲。在创新之城深圳,AI对航空出行的影响尤为明显。走进深圳机场,从航班调度到旅客服务,再到货物保障,效率革命重塑生产力底层逻辑的案例无处不在。通过这些案例,我们看到科技正朝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大的方向发展。然而,面对持续“进化”的科技,我们需要更成熟的思想和更强的驾驭能力。
从“新技术”到“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必须经过一个个真实需求的检验。机场作为一个高效协作、细节密集的超级系统,每天要接待数十万人次旅客、保障上千架次航班,其背后涉及大量流程、设备和岗位的系统合作,每个环节都对安全、效率、服务等提出了极高要求。
对机场来说,科技的意义在于能否提供更高效的运行调度方案,能否满足上千万人次旅客异化的出行需求,能否真正通过“数据+算法”对潜在问题进行提前预判和智能处理,能否让机场既“看得更远”、也“反应更快”。
通过深圳机场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AI技术与机场运行的最佳结合点是使其成为提高运行效率和旅客体验的数字基建,是让每一个人都从科技发展中获益,让旅客少一点等待,让航班多一分顺畅,让员工多一分从容。
最好的科技,应服务于人民。对每个普通人而言,科技进步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像空气一样渗透在日常中的真切改变。(《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艺超)(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